栏目列表
   
  专题培训
首页 >> 研训在线 >> 专题培训 >> 文章内容
语文学科组专题培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新体系研读
主讲人:雷琴华 时间:9月3日
 
作者:雷琴华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0日 20:07:04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新体系研读

一、建立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体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视将学生在学习母语过程中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也就是“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呈现点状化、梯度性和发展性特点编入教科书,细化落实《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

对于构建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体系,从教科书的编排上看,既表现为纵向的有序分布和发展性等特点,也表现为横向的整合推进;在内容上,表现为对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的兼顾。下 面就结合具体编排进行解读。

()纵向分布,体现能力训练的发展性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借助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开展学习活动,在序列化、梯度化的训练中得以发展和形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精选学生终身发展需求所必备的能力点,分散编排到教科书中。

下面就以“复述”为例,解读口头语言能力发展序列的编排。

学会复述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口头复述能力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内容基础上的、通过记忆关键的文章内容或情节发展梗概,将文本内容进行组合与连结,再融入联想与想象进而丰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编入教材。

二年级: 借助图画、词句提示或示意图等练习复述。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中设计“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一题, 并配以五幅插图。《大禹治水》课后练习中设计“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课后练习中设计“试着用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并提供12个词语。这些词语有的提示心情变化、有的提示动作。

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课后练习中设计“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样的编排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通过以词语、句子,或用生动活泼的插图、提纲挈领的示意图等提示明显信息,减小学生复述的压力,使学生自然过渡到三年级的详细复述中去。

三年级:学习详细复述。

详细复述要尽量完整地保留课文中的观点、故事情节发展或内容等,不改变原文中材料的顺序。进入三年级后,学生进入详细复述的训练阶段。

三年级上册《牛肚子里的旅行》课后练习中有“红头的旅行真是危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往提示复述所需明显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画路线图,提高复述要求。

三年级下册专门编排以“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为语文要素的单元。其中《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课后练习中出示表格,让学生结合时间顺序,分别填入“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表现”,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做到详细复述。在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对复述要求做了进一步归纳整理。

可以说,进入三年级后,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 加强,通过详细复述训练,使口语表达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都获得发展。

四年级:学习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要根据要求选择课文中的主要观点、主要情节或内容进行复述。进人四年级后,教科书围绕这一要点进行了编排: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为语文要素进行编排。其中《西门豹》一课设计“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课后练习,辅以“(  )——(  )——兴修水

”的提示。但简要复述并不等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对简要复述做了进一步指导:“复述时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主要内容,要讲得详细一些”。

五年级:学习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就是学生在理解、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语用经验,用学过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或笔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可以在复述过程中“ 添枝加叶”,让表达更加生动。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为语文要素的单元。其中《猎人海力布》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试着以海力布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牛郎织女》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等练习。交流平台将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做了进一步指导:可以变换复述口吻,可以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可以调整复述顺序等。

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序列性和发展性的编排使得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都得到提升,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横向推进,体现能力训练的整合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注重语文能力发展的整合性,通过多维度、多要素的衔接与关联使教科书形成整体效应,推动能力发展的整合推进。下面结合具体编排进行阐述。

(1) 单元设计的整体性。

单元设计尽可能考虑单元内部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从三年级开始,单元导语一般围绕阅读、 表达两个方面,明示语文要素,提示基本的学习要求,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导语中。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栏目,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建立联系,体现教材的整体性。

(2)领域关联的整体性。

在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时,常会发现阅读领域、口语交际领域和习作领域之间形成一体,整体推动某一能力或知识的落实与发展。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阅读语文要素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要素为“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 写清楚推荐理由”。阅读部分编排《观潮》《走月亮》等课文,口语交际编排《我们与环境》,习作编排《推荐一个好地方》,三个领域在人文主题的指向上达成一致,也在语文要素的训练上形成合力。

(3)要素发展的整体性。

以《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为例。围绕这一能力点,五年级上册进行细化分解,又形成整体支撑: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六单元语文要素为“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二、 建立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体系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视发展儿童的思维,特别关注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等训练。通过在阅读与表达过程中,对文本语言和文学形象的感知、体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等训练,加深语言理解和形象感知,促进儿童思维发展。

()重视儿童想象力发展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语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 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对于人的思维发展来说,想象力的养护与培育的重要性。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层次化、多角度的编排,关注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学段《棉花姑娘》《咕咚》等课文,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边读边想象,分角色读好课文,加深对文本中形象的体验和感知。《看图编故事(想象)》,作为一次想象类的练习,将观察和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用几句话把故事写下来。

第二学段“有趣的童话”单元当中,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预测”阅读策略单元当中,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自然之美”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对钱塘江大潮、洱海边走月亮等情景展开想象。

第三学段“民间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也要求学生借助文本信息展开想象,丰富表达。“触摸自然”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想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画面等。

此外,第二、三学段的习作练习也十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缺习作表格)

(二)关注儿童辩证思维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和精神发育的奠基阶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发展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十分重要。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阅读提示中有如下问题。

默读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这一问题既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指向学生对实际生活现象的判断,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关注儿童批判性思维发展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一课课后编排了如下练习。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从中可以看出,这一题目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我”的做法给予评价。但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要求有理有据地表达,即“说明理由”。其背后就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注和引导。

() 关注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也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复述的思维基础就属于这一范畴。 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重组,融入个人语言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再造想象,转变叙述角度,创造性地表达, 从而吸引听众,也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建立熏陶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美育体系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视对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渗透美育教育。教科书的选文、插图的绘制、汉字文化的传承等都极具美学价值。下面以“书写提示”为中心渗透美育进行简析。

“书写提示”的编排分布上看: 一年级着重指导基本笔画,二年级着重指导汉字的基本结构,三年级着重指导单字的书写,四年级着重指导句子、段落的书写以及如何提高书写速度,五、六年级着重指导古诗、短文等篇章作品的书写。第二、三学段各安排了1次书写活动,即四年级下册的“写格言书签”和六年级上册的“书写作品展览”。

从书写技能上看,教科书从“笔顺规律”“间架结构”“行款整齐”“书写速度”四个方面人手,共分33个提示要点,落实书写技能。通过基本笔画的变化,汉字构字部件相对位置的协调,工整、规范、行款整齐地抄写一篇习作, 都能带给学生在书写汉字时美的享受,其间流淌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

四、建立加强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文化体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注重选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将不同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进教科书中。

从选取内容来看,有“天地人你我他”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也有《三字经》《笠翁对韵》给予儿童人生打底子的经典篇目,更有从《诗经》《礼记》《论语》中选择的涉及国家、为人、处世、孝道等学问的内容。时间跨度之大,内容涵盖范围之广,所占教材内容比例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题材形式来看,有体现汉字延续发展的汉字文化,有《塞下曲》《送元二使安西》等五言、七言绝句与律诗,有《清平乐·村居》《长相思》等宋词,有《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有《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 等民间故事,有感受知音情谊的《伯牙鼓琴》等文言文,有《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古典文学名著节选,有《自相矛盾》等古代寓言故事,也有《田忌赛马》《将相和》等历史人物故事等,题材形式丰富多样,不胜枚举。

从教科书编排的呈现形式来看,有编排在单元导读页页中的人文主题导语,有单元内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有词、句、段运用中的成语,有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等,也有和大人一起读、阅读链接、资料袋中的内....此外,也包括每册教科书封面呈现出的泥塑彩绘、包粽子等传统的民俗活动,还有像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意境深远的山水情境插图以及出现在敦科书目录、标题处的标识等都采取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浸润的方式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涵咏感悟,从华夏文明的源头开始感受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也产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弘扬革命文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上,从不同维度和视角体现对革命文化的关照和落实,重视革命文化类题材,从“我是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培养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政党引领,从雨来、黄继光等英雄模范到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民族精神。

革命文化类题材在教材中的主要呈现方式从单篇课文选编到专门编排革命文化主题单元、鲁迅单元,从课文到“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的拓展,再到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可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革命文化选篇在单元课文中的分量不断增加,呈现形式与学生学习活动也变得丰富多样,灵活生动,易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接受,达成“整体规划,自然渗透”的编排目标。

这样的编排一方面可以引导小学生从个人走向国家, 从小就树立起国家意识,产生向英雄、榜样学习的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向往;另一面通过多样的呈现形式,也避免教师“贴标签”式的教学,借助开展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关注对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多样文化的理解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基础上,也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入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多样文化,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学段中根据《伊索寓言》改写的《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 俄罗斯巴乌姆美莉创作的童话故事《小蜗牛》等;第二学段中印度泰戈尔创作的《花的学校》,日本新美南吉创作的《去年的树》,意大利罗大里创作的《不会叫的狗》等;第三学段中美国罗伯特. E.韦尔斯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法国布封的《松鼠》,日本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等。

综上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注重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全新体系引导课堂走向,推动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前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