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上,有一项活动必不可少,那就是朗读。
教材上很多课文后面都会有这样一道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道题看起来很容易:不就是读嘛,会认字就会读。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仔细来看看,这道题应该有3个要求:
第一,“读课文”,这是大家认为很简单的地方。
第二,“朗读”,即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是不是难住了一些学生?
第三,“有感情”,要读出感情,这是不是更难了呢?
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学生都无法准确地完成。
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探讨一二。
如何将《春》这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呢?以下三点做法可供参考。
准确地理解作品
要正确、深入地理解作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却没有将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据考证,《春》最早发表在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7月印刷发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并标注“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朱自清应《初中国文读本》一书编辑特约撰写给中学生作为示范文的文章。还据说,本文最早其实是朱自清在任中学教员时写给自己学生看的示范作文,即教师的“下水作文”。
《春》没有朱自清初期散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为何会如此?也许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
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
了解了这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能准确把握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欢快积极。
2、情景式地体验
要真正走进作品,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也就是说,要想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要想让别人感受到作品欢快积极的情感基调,那么自己在读的时候,内心就应当是欢快积极的状态。在朗读前,要先调动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中。
另外,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需要伴随着丰富的想象。
比如在读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自然段的时候,你就要想象自己来到了春花竞相开放的地方,一抬头就看到了色彩鲜艳、芳香扑鼻的鲜花,不远处还有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脚下还有各式各样可爱的小野花散落在草丛里。
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读的时候,才能真实自然地读出春花绽放的热闹美丽的画面,读出那种喜爱之情。而且,当你投入进去的时候,你一定是面带微笑去读这一段的。
运用朗诵技巧
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比如停连、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等。而这些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是锦上添花的,不是生搬硬套的。
比如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
“盼望着,盼望着”要读的稍慢,重读“盼望”二字,突出盼望了很久,缓缓推进,给人一种“望眼欲穿”的感觉。语气要温柔一些,像在盼望一件期待已久的礼物一样。
盼望了这么久,那个“礼物”怎么样了呢?——“来了”!所以“东风来了”应该重读“来了”,带着喜悦的情绪来读,语调上扬。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想象“春天的脚步”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咚咚咚地招摇过市,还是温柔的、慢慢的、轻轻的?毫无疑问,是温柔的。读的柔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