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高等学校要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锤炼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高尚师德。
在立德树人崇高使命下,新时代赋予了师德新的三维度。
师德与学德,师德与师能,师德与幸福。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回答:“在幼儿园,那时我学到了做错事要道歉、别人的东西不要乱拿、观察和爱护大自然,等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个回答道出了教育的根本:教育只有打好人的德之根基,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具备什么素养的教师才能承担起培养幸福学子的重任”,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我们尝试从“教育情怀、职业品格、专业能力”三方面界定“小学教师素养”,充分体现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期望以这样的教师素养来引领教师发展。同时,也靠具备这样素养的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幸福素养,最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师德与师能
教师不仅要懂得“爱”学生,更要“会爱”学生。如果说前者是道德范畴,那么后者则是师能范畴,它隐含着科学、艺术与智慧。我们看到,有的教师为了将知识讲透彻而拖堂、为了让学生考个好点的分数而占用专业课偷偷补课,出发点大都是好的,或许在有些家长、教育同伴看来这正是源于“爱”“责任心”,是“师德优良”的表现,但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这种“好心办坏事”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师德,不仅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专业道德。师德高尚者必然以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为指导,以精湛的专业能力为依托,德能并重,如若抛弃师能,那么再高尚的德行也是物无所系。
师德与幸福
专家说过,两个不等式——“触动≠感动,可怜≠可爱”。新时代背景下,或许更应该弘扬那些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才能够真正去爱学生,才会自发地提升师德境界。因此,拥有职业幸福感是师德高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条文、师德机制都是师德建设必要的硬措施,那么让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则是师德建设的软实力。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要求着教师能够严于律己,言传身教,需要教师从平时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去贯彻。
首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心爱的教育事业中。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如涓涓流水,永不枯竭。我们要做到的是用心准备每一堂课,细心安排每个环节,精心设计每项作业,耐心批改每份作业,尽心帮助每位学生。
其次要关爱学生,良师益友
“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是我始终坚信的理念。因此,要一直用温暖的心去关爱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闪光点。
再者是严格要求,注重师德
坚持始终把热爱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注重为人师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端正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养并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一项教学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说,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我认为,对于教育和孩子的热爱,就是需要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不断地积累,只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去成就每一件事,永不放弃地去塑造每一个细节,我们就能在看似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成就我们的一片匠心。
时代正好,我正青春,我以青春之行,践行祖国奋斗初心,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做新时代的教育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