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构图是构成一幅完整协调的画面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上往往会忽略掉构图知识讲解及能力培养,重在开拓低年级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低年级学生的美术作品缺少一定的美感。基于此,本文重点在于探究如何在低年级课堂上适当的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美术构图能力; 低年级学生
一、美术构图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美术创作的重要性
构图不仅仅是在绘画创作时会思考顾略纸张的大小和绘制的形象大小是否协调,一个简单的画面协调问题了。尤其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构图能力体现在美术的各个方面,并不局限于绘画的工具上,甚至是创作的方式上。小学美术教育题材的广泛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五花八门,其构图的能力就显得更加薄弱。
例如从《美丽的盘子》开始,这是一个打破学生日常绘画的一种方式,学生习惯了在我们的美术册此类长方形的白纸上作画,在画画时有一定的布局习惯,那么这堂课是采用实物白色纸盘子给学生进行创作,课堂上不光是丰富了学生绘画题材,还给学生展示了多种圆盘内构图的方法,例如:中心点发散发、中心图案加花边、整体图画法......因为给出了各种构图方法的范画,学生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从作品成果上来看分为三类:一是能参照范画大致学习创作,有样学样虽然不是很精致,构图上都有些偏差;二是中心点发散法,学生找不到盘子的中心点,圆形画面出现失衡的情况;三是在盘子上作画,没有绘制出符合画面的装饰形象,也就是没有考虑画布是圆形的这样特殊布局。
那么从这节课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在不同画布上的构图容易受之前习惯的画布作画方式抑制住。会想当然的照旧作画,不会就改变作出创新,在教学时也预想到学生这方面的弊端,所以教学时尽可能的展示出多种创作装饰盘子的方式和现场提点示范在盘子上构图时要注意的细节,落笔的位置等。如若没有这样的构图能力的训练,学生也呈现不出他们展示的作品水平程度的体现,总体上学生的创作还是蛮符合圆形的构图特点的。
以及在《雕泥版》的造型表现上,只有极少的个别学生会通过捏泥的造型方式表达出一个完整的画面,更多是塑造一个单一的泥人形象,布局上依然存在不均衡的构图方式。
由此可见,所谓构图能力的训练不过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的组合的方法,同样构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堂简单的构图方法教学课能够囊括的,不同的表现作品的方式在表达画面上都有一样的问题,除了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构图思维能力欠缺,构图的意识不强。所以,美术课堂上对低年级的构图能力的学习是很重要的,通过提高构图的能力,丰富学生美术作品的完整性,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二、当前低年级学生美术课堂上美术构图的现状问题
作为一年级苏少版开学第一课的《雪》,学生对冬天的记忆还是十分深刻的。在描述他们眼睛看见的雪都是语言丰富的,观察的也很仔细,表现出来的作品也能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但唯独作品呈现出来的的画面不完整,布局有些乱,规划比较差,这也就是美术上学生在画面构图上有问题,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接受构图的知识又是过于早了些,接受起来也是费力的。
在一年级的美术课堂中,绘画作品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纸张与表现的形象大小不符。比如很多孩子都会表现《雪》里的雪人和人物形象时,预设不了自己塑造的形象大小,使得画出来的形象过大或是偏小,显得画面关系处理的不协调;(图1-1)
图1-1
(二)学生在绘画时,习惯性的将形象顶上或者是抵下,画面容易空洞没有生气,画面给人一种平平无奇,没有主要的内容,抓不住欣赏者的眼球;(图1-2)
图1-2
(三)有些学生会画大背景,但是将形象安排在一个小角落里,挤在一边,大部分无意识的留白使得画面严重失衡,可以看出学生绘画时缺少思考,提笔就来,没有构图的习惯;(图1-3)
图1-3
(四)学生在安排画面形象时过于死板,不敢大胆创新的安排构图形式,大部分学生拿到画纸就开始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起笔,无论适合不适合,都将画面的关系安排在正中间,作品表现出来就比较单一,形式化,体现不了故事内容。(图1-4)
图1-4
不同的表现作品的方式在表达画面上都有一样的问题,除了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在安排画面时没有认真思考,所以才会产生构图的单一和不美观性。
三、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上美术构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培养美术积极性
针对这些构图上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会更加注重培养一年级学生画面安排的能力。例如美术课堂《我的地图》教学中,会更多的引导学生欣赏范画时注意其构图的特点,多次的强调,学生慢慢地开始感受到构图形式的多样性,开始尝试并鼓励他们大胆的创新,培养学生先思考再起稿的好习惯,让学生再思考后,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将作品表现出来,先让每位学生讲一讲他们在构图时会如何安排画面,画面形象的主次关系怎么展开,注意到哪些细节,位置的安排,大小的合理性等,同时生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注意点,每节课都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重视构图,在之后的绘画作品中学生也会慢慢养成一定构图的习惯,潜移默化中接受构图知识。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构图
在《春天的色彩》和《校园真热闹》这两课中,学生在题材上无需老师过多的关心,基本是围绕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脑海中有一定的观察景象。这两课在构图的教学部分也有些相似,要求也是绘制出小朋友眼中的“景”。在表现春景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构图时选择高远,平远的形式,那么表现时就出现了一下问题,都想要把大自然的春景融进一张画纸里,画幅内容很大,远山、流水、树木、草地......在画面中布置这些景的时候不够合理,有些学生会出现七分之一的草地,剩下的都是天空,然后还在草地上画放风筝的景象,这样背景是深远的,放风筝的活动又是那么近那么大,画面就不协调了;还有学生表现春景,控制不了景物和人物的形象关系,大小比例不对,前后关系冲突。描写校园活动时也是想要描绘多样的校园活动,但是人物形象和建筑形象大小不一致,比如在表现操场上的活动景象时,选择画一个大大的操场,操场上活动的人描绘的非常小并且有些粗糙,和远处的教学楼一样小,画面呈现出矮小的俯瞰视角,不会灵活构图,选择操场的一角,抓住人物活动形象、动态细致的描绘,所以学生的在构图思考上还是过于单一,不会在构图上做减法,一味地增加画面的内容才会出现要表现的很多,却展示的成果不太理想。
出现这种状况,首先了解到学生开始学会观察自己的身边事物,但是观察的不够仔细,也就是没有观察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背景开始,绘画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的事物,举例《校园真热闹》,回忆校园里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来说一说,并且详细描述出热闹的氛围,场面是怎样的活跃,有哪些场景是使人印象深刻的呢?学生在语言表述的过程中,脑海中就已经呈现出一幅精彩热闹的画面,但这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之后可以将脑中想象的画面转化为手中的画,这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刻画出热闹场面中人的神情、动作;环境的变化;一边表述一边设想画面中的形象该如何组合,围绕着创作的主题处理好主次关系,前后关系等。
之后画《这是我呀》自画像时,在自画像的构图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到的自己创作自画像半身的、头部的、全身的等等构图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绘画时有基本的预设和想法,视自身能力情况而定。
丰富学生的构图离不开优秀大师的作品欣赏,挑选出和学生美术课堂上创作有关的题材作品,品一品大师的构图形式,从老师带着学生感受大师构图的魅力,再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构图形式的不同点和各自体现出来的感受。如此长此以往,学生欣赏学到的构图形式越多,感受的构图魅力越深,呈现的美术作品就越丰富,完整。
(三)展开多种构图的训练方式
构图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机械的学习方式,而是贯穿整个美术课堂中的一个美术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美术创作的能力高低,制定不同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1)例如在《校园真热闹》这一课中,人物、场地、活动等学生自然状态下画面形象的构图组织能力和物体主次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多种形象在画面中组合的构图训练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在整个画纸上分配形象的方法以及如何有组织地安排这些形象。
(2)在苏少版美术教材中,统一课程内容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同一题材上展开不同构图的创作,每次创作都不参考自己的上一次的构图形式,这样的同题异构形式,能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改善学生美术作品的完整度。
(3)低年级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能力上还接近于一张白纸,除了平时的积累,也需要将积累的构图知识展现出来,活学活用,美术课堂上适当展示半成品的画作,由学生进行添画创作,当学生在添画的同时,自然会考虑到构图布局的问题,对画作有了初步思考,展现出来的作品就有了思想,有了生命。例如《叶子片片》一课,有意的设计几幅画面不完整且画面形象的数量、类型以及分布等方面都不同的画让学生添画完成。从构图的角度来看,这些画都是没有完成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形象在画面上分布的方式不同。由不完整到完整的改变,就是学生构图的一次训练。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美术构图能力的发展是迫切需要的,遵循每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做适当的构图能力的引导,不做过度的拔高。在低年级的美术课堂中适当的做构图能力指引,会给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美术作品,也是学生创作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学生美术创造的方法,学生的美术创作热情和自信心也会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 杨珍珍.论如何培养低年段学生在绘画中的构图意识[J].学周刊,2017(19).
[2] 雷鸿雁.小学美术绘画构图能力的培养[D].兰州市小学美术工作坊,2015.
[3] 周树频.浅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构图意识及能力[J].新智慧,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