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施宇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后读的第一本教育类书籍。打开书本,我被目录深深地吸引了,一共分为六章,每一章大标题中有很多个引人瞩目的小标题。书中的语言平实朴素通俗易懂,但内容却是丰富多彩深入人心,吸引着我一页一页往下读,产生了很多的共鸣。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一定程度上剖析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甚至勾起了我自己对学生时代的一些回忆,值得人回味与反思。
作为一个新青年教师,正如第二辑——《不要急》中,吴非老师讲到,“课前紧张是正常的,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才会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度。”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管理一个班级,能否让学生喜欢我,心甘情愿接受我的管理;在与同事的相处之中,能否快速且和谐得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去;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能否上好每一堂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读完吴非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这些问题是每个新老师都会关注的,并且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这是一种责任感,正如书中老师所说,知道这些,有些担心就没有必要了。的确,找准自己的目标,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教师的成长跟教育一样,急不得。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我们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进行教育,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吴非老师在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讲到——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激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回忆起了我的学生时代。教师控制班级使用“班级骨干汇报制度”,每周例会向班主任报告“捣蛋分子”的动向,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伤害了告密者与被告密者的尊严。我的初中生涯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度过的,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每周周记中会实行无记名互相检举,有些同学为了报复同学,有些同学也许因为调皮经常被班干部管理,借此机会抓住班干部的小辫子夸大陈词等等,这简直就是学生时代中的一场“文革”灾难,同学们不敢真心交朋友,彼此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甚至不敢在教室里、同学面前畅所欲言,看似班级风气得到了改善,大家都严于律己,但是,对于学生内心的伤害是无法愈合的,当时,我只是无限盼望毕业。师生之间的隔阂如何产生的,沟通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班级良好风气的培养应该用教师的感染力去影响每一位学生,什么样的教师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心中要有阳光。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点,吴非老师在自序中第一句话就点明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捍卫常识。第四辑讲的就是尊重常识。教育中的常识是什么?比如爱护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儿子女儿;时刻叮嘱学生安全第一,爱惜我们的生命;日常生活中尊重其他人,和同学说话时先放下是中的铅笔,走出教室时慢一些,以免撞到开门进教室的同学等等。在小学的教育中,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拓展学生的兴趣,多方面发展也很重要,但是做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的人是所有一切发展的基础。人都有一定的情商,或高或低,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情商,作为小学教师,不妨就从常识开始。美术老师在批改写生作业的时候会看学生的座位表,学生看到的物体是否是在座位上能够看到的角度;物理老师会询问学生其他科目作业量的多少酌情布置作业量,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小学美术老师和高中物理老师。学生在回忆所受教育时,所能记住的一般不是知识,往往是教师的理智和情感。教师的情感往往直接能够传达给学生,教师只有用心对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教育出更好地学生,这一点我已经牢记在心,语言朴实却醍醐灌顶,让人受益匪浅。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值得我们度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很多观点都是从点点滴滴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的志趣、气度、胸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学生,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要发内心地养成,去感染学生;与学生之家呢沟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爱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平等的姿态跟孩子说话,让孩子更有礼貌更有教养;与此同时,做一个有一颗善良之心并怀揣梦想的人。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决心用年轻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面对同事。对于教育,坚持捍卫常识,心中有阳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