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向何处去|刘铁芳:后疫情时代的教育自觉
原创 刘铁芳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4月29日
作者简介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常言“多难兴邦”,多难本身并不足以兴邦,真正兴邦的乃是以灾难为契机来进行整体而深度的反思,由此而促进社会更好地尊重发展规律,既能总结优点,又能正视问题,不卑不亢,扬长补短,凝聚共识,全面激活社会发展力量。正如我们尚不知道新冠疫情究竟如何发生,实际上我们也很难预料此次疫情究竟如何结束。要评价此次疫情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显然现在还为时过早,但其间显现出来的诸多人事已经足够让我们思考中国社会与教育的问题和应有路向。从教育的视角而言,我们的反思也是多样的。如果说教育的根本问题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对教育的自觉,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进一步培养人的目标要求。从疫情来看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下三点乃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科学精神。疫情发生已经一段时间了,我们对病毒的认识依然有限,这无疑提示我们一方面需要老老实实保持对自然必要的敬畏,积极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另一方面又需要切切实实地加强科学教育,提升我们探究自然的能力。科学精神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二是个体日常生活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态度。
二是民主意识。疫情的发生乃是非预期的,而且是以难以预测的方式迅速发展,这一方面意味着有效而及时的社会沟通机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意味着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隔岸观火。面对疫情,不管是社会治理,还是公民个体,都需要恪守人是目的的理念,严格自律,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生命重于泰山,这就是民主理念的中心。民主意识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治理的民主化与公共关怀的培育,二是个体的公共责任与置身公共生活的公民担当。
三是民族认同。在应对这次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跟中医同等重要的乃是全体国人的积极应对,从医护人员的勇担责任,到众多国人的支持参与,到普通人的自我约束,可谓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与此同时,我们又需要切实地意识到,应对疫情离不开密切的国际合作。旨在民族认同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实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与必要的文化自信,以及基于文化认同之上的家国情怀之培育;二是开放的国际视野与积极的国际理解。
科学精神的培养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育个体对自然世界的积极认知,同时也培育我们做人做事的理性态度。民主意识的教育重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合作精神,同时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的教育则是重在处理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的关系,培育个体的家国情怀,同时又着力敞开个体的国际视野与世界关怀。我们同时生存在三重世界,即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精神世界,这意味着培育个体的科学精神、民主意识与民族认同乃是同时性的。科学精神的培育好比发达一个人的手脑,让个体拥有充足的力量;民主意识的培育好比敞亮一个人的眼睛,让个体找到发展的方向;民族认同的培育好比是强健一个人的心脏,让个体发展始终拥有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