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网络培训使我这个新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于《认识图形》这同一节课董丽丽老师和杨芳老师两位前辈的个性化优秀课例令我印象深刻。接下来,我将着重针对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不同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设计上两位老师都遵从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新课标理念,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画形象作为引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点是我所要向两位前辈学习的地方。
而在导入之后的教学环节上我个人认为董丽丽老师的设计更为丰富,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董丽丽老师在小组合作完成分物品,指明一位同学上讲台与全班交流分法,之后针对每一组的物品形状传授数学上的名称,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物品,摸一摸,全班范围内地交流各个图形的特征。让不同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用同龄人的语句去丰富学生对于一个图形的认知。杨芳老师则是指明一个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上讲台演示分类结果,并同时让该生口述“你为什么这么分”,即为该名学生对此种图形特征的理解,最后教师再次总结给各种图形下定义。这种“传授图形特征”的教学环节使大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无法贴近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图形。
之后两位老师为了加强及巩固所学,指明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物分别是什么图形并展示实物图让学生辨别物体形状。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再一次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可以加强他们对各个形状的掌握。随后,董丽丽老师进行了一个“摸图形”的游戏,旨在学生能通过双手感知不同形状的特征从而将其区分出来,这与之前让学生摸不同形状的物体各有什么特征相呼应,是知识点的运用。十分巧妙地,她设计了两个错误环节,一个是误导学生摸错图形,一个则是自己上手故意摸错,借此强调了长方体的六个面全是平面,并且带领学生区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此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在。而杨芳老师则是将这个游戏放到了倒数第二个环节,作为一节课的奖励行为存在。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董丽丽老师的做法,将这个游戏作为巩固学生对各个形状的特征理解的辅助,一来为其后的练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来也能调动一下课堂行进过半部分学生逐渐萎靡的积极性。
两位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练习的环节,并且都有“数图形”一题,在这道习题的设计上,杨芳老师做到了让每个孩子动脑动手,先自己动笔做一做,再一起交流,落到实处,促进每位学生的共同发展。而董丽丽老师则是直接指名个别学生上讲台数,并不能保证这个环节每个学生都动脑参与了,也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该类题型。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董丽丽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四种形状哪个滚的最快的环节;杨芳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数拼搭图形中小正方体个数的环节。虽然这两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但我个人倾向于将其放至第二课时“图形的拼搭”中。
对于《认识图形》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两位老师各有所长,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