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习心得
首页 >> 专题网站 >> 教师发展 >> 张思月 >> 学习心得 >> 文章内容
仰望星空 引发思考 脚踏实地 不断成长
参加2019年第28届“现代与经典”心得
 
作者:张思月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7日 12:55:39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小雨来。”迎着四月和暖的风,漫步于六朝古都,葱茏绿地、小桥流水和高楼大厦之间,徜徉于宁静、富有文化气息的南京人民大会堂之内宋白杨老师走进了第28“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殿堂,走近了小学数学教育界各位名家大师,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大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12节精彩的课堂10个观点新颖的报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等,无不让人钦佩。

这次活动课的类型涉及广泛,有数与代数领域的,比如刘德武老师的《相等于不相等(练习课)》(一年级)、罗明亮老师的《口算乘法》(二下徐长青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五下、潘小明老师的《数墙》(二年级)、丁爱萍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五下)、孙贵合老师的《数量关系》(三下)、周卫东老师的《平均数》、黄爱华老师的《认识百分数》(年级);还有空间与几何领域的,比如:比如贲友林老师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三下张齐华老师的《图形中的秘密》(六年级)房昔梅老师的《玩转三角形、解决策略领域的,比如: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四年级、强震球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四年级),还有来自杭州的朱国荣老师一节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抽屉原理》等。

一、高度引领看教学

活动开始,由来自南京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作了《“深度学习”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精彩报告,他主要从什么是深度教学“如何达到深度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性解读、可以归纳为四点:①联系的思考。将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同时让学生之间建立联系;②抓好问题的引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由浅层学习逐步过渡到深度学习;③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确保充裕的时间,关注交流时资源的丰富和多元;④通过自我修正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互动联系展风采

与以往的观摩课相比,这次呈现的12节课堂没有一课有精美的课件支持,有的只是最朴素的投影,甚至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课堂褪去了华丽的外衣,真正地返璞归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真课堂的背后折射出大师们的真功夫。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图形中的秘密》一课,课前略显冷淡的互动,让在座的老师捏了一把汗,于是,张齐华老师就直接干脆利落地以“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3块,带其中的哪一块就可以配到整块玻璃?”这一问题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他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

学生经历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由生生交流的热闹转为用手、用脑比划勾勒的静心思考,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部分一定是包含了整体的全部关键信息,这样才能够利用部分对整体进行还原。期间,张齐华老师并不是直接让做对的学生交流,而是更加关注在交流后改变想法的这部分学生,学部分学生想法的转变,往往是问题的突破点。他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互惠”。之后,张老师将这道题目进行拓展,“将一块长方形的玻璃打碎成两块,带哪一块就可以配到整块玻璃?”、“将一块圆形的玻璃打碎成两块,带哪一块就可以配到整块玻璃?”由一道练习题引发的多层次思考,不得不佩服张齐华老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资源都能够有序处理、自然而然地突出重点的能力,他心中装的不再是数学知识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更好。许多老师听完张齐华老师的课都在说,让孩子把别人的精彩转化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真学习”!课后的分享中,张齐华老师也给大家带来简短的讲座《学科之外:为未来社会培养新公民》,听后,我也在思考:在知识过剩、能力不足、素养奇缺的现状下,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怎样走?未来的新公民需要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特级教师贲友林的一节家常课也让我为之震撼,没有课件,只有学生的课前整理与交流贯穿整个课堂,对于这节课的定位看似是一节复习课,实则已经是一节新授课。一组同桌,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交流,关注了定义、算法和单位,有的学生还补充了典型习题。在生生这样的交流中,让我看到了贲老师班上学生的成长,已经是第四次参加“现代与经典活动”了,从这个班孩子刚上二年级到现在三年级即将结束,第一次是惊叹于这些孩子的高起点,这次则是感叹于孩子们的真成长。每次听贲老师的课,没有公开课的刻意营造,有的更多是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舒适。我想,再优秀的起点也只是华丽的外表,只有通过这样的日常课的训练,学生的能力才是扎扎实实地提升,也只有将教育教学理念化于日常教学,学生才能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毫不怯场地大方而自然地表达所思、所想。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不经意之间,是积累经验、发现规律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情感共鸣求氛围、思维共振求同步、个性发展求发展的过程。

三、由浅入深悟本质

方法对于数学学习尤为重要,那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何而来?老师教的?学生自己探索的?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比如:罗明亮老师的《口算乘法》,课的开始,罗老师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给在座的二年级孩子,“为什么乘法口诀只编到9×9?”,学生各抒己见,罗老师也不急着否定,正是这种延迟评价,让我们听到了很多孩子异想天开但又不缺道理的精彩发言。罗老师最终没有给出答案,接着从20×3怎样算,与学生交流,建立生生间的联系,几乎全部的孩子都知道答案是60,这些都要归功于课外补习班老师,2×3=6,后面再加1个0,当老师追问:为什么要在后面加1个0?绝大部分的小手都放下去了,罗老师开始引导,另一个学生回答:可以想3个20相加的和,罗老师相机出示计数器,终于,学生回到了乘法计算的本质,紧接着出示:200×3,学生这时没有急着举手,而是按照罗老师的方法仔细思考,原来2×3=6,算的是6个100,所以在后面加2个0。这时,又回到课前的问题,20×3和200×3都比9大,需要编口诀吗?21×3呢?及时抓住错误资源20×3+1,为什么要+1×3呢?站在二年级儿童的角度,利用乘法的实质,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相比于课外班老师教的“捂0大法”,罗老师的课,真正让学生在问题中、在老师的等待中成长。学生会了,老师还要教吗?答案毋庸置疑,当然要教,要教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给孩子以不变应万变的技能。

再比如来自北京的刘德武老师,他是最后一位献课的老师,当我看到位衣着朴素、满头白发的73岁教师走进课堂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虽然这是一节年级的练习课,一共6道题目,课上的练习看似平常,但细细品味斟酌,才发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真正做到了“浓缩就是精华”(举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举例判断到总结规律,由基础到拓展,由这个知识点到中高年级可能性、平移、旋转、平均数移多补少方法的渗透,让我感受到以高观点的角度,用全局的意识备课的重要性。

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有一双流泪的眼,每一个大声说话的人背后都有难言的心声。每一次成功、每一次接受喝彩的掌声,都经历过矛盾、抉择和挣扎。大师们的课堂是我们青年教师所仰望的星空,我们看到了大师们在舞台上的精彩展现,看不见的是大师们背后的钻研、阅读、推敲、深思!这样的聆听和学习更多地是引发我们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和不断完善。在日常教学、教育研究中,我们更要

踏雪无痕,育人有心!愿所有的老师都带着期待和希望,继续前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