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虽然由于着眼的角度不同、课型分类的差异、评价项目的区别等等原因,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合理、有效”恐怕是必须具备的两点。因为,无论预设得多么精巧细密,也无论生成的状况如何精彩,好课至少应该是“内容安排合理,目标准确适度,手段方法恰当,教学效果明显”的吧? 努力使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合理、有效”,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而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则是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条件。那么,评价究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我认为,只要我们根据课文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评价来引领、指导、点拨启发学生,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文本精髓,积极参与语文实践,适度展开思维想象,就能获取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为了便于说明,请看下面几个教学案例与简析。 【教例1】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生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段共有8句话,第3至8句写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情况。 师:完全正确!请大家默读第3至8句,你觉得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刘备求才心诚,就在下面画上“波浪线”。读好以后,四人小组再讨论一下,告诉别人,你画的这些词句好在什么地方。[“完全正确!”给了学生自信,这对下一步的“默读、勾画、讨论、交流”无疑是很好的激励。] (生自学课文,自由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求才的心很诚? 生: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刘备很敬重诸葛亮。 生:刘备到了诸葛亮家先是轻轻敲门,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又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等候,从这些地方可看出刘备生怕影响诸葛亮休息,表现了刘备的求才心诚。 生:诸葛亮在休息,而刘备先是等了半晌工夫,后来又等了一个时辰,从等的时间之长也可看出刘备求才心诚。 生:见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由此可见他太想与诸葛亮见面了。 师:几位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语句看出刘备求才心诚、访才心切的特点,很有水平!把你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知道了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描写,就能做到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突出。[自然巧妙地把评价引向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 以上是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第8课《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的一个教学片断。执教老师通过评价引领学生根据课文“写人”的特点,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心理等方面去领悟体会,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刘备“求才心诚”的特点,而且具体生动地学到了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例2】 词语教学是不可忽略的内容,学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理解词意方面,因此很值得我们在此多下工夫。 一、 请看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第2课《第一朵杏花》教学片断。 师:“精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我心里有点明白,但是嘴里说不出来。 师:你们能从时间、长度、数量等方面举几个表示精确的例子吗? 生:我的课桌长532厘米。 生:我昨天跑100米用了14秒23。 生:我昨天睡了9个小时。 师:是9个小时整,一分不多,一秒不少吗? 生:我昨晚睡了9小时08分。 师:比较精确了。现在哪位同学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 生:“精确”就是非常准确。 师:很好。用书上的话来说,“精确”就是不能使用哪些词语? 生: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词语。 师:在课文第一段中,竺爷爷问孩子“杏花哪天开放的”,孩子的回答,竺爷爷为什么不满意? 生:这孩子的答案是估计出来的,说全了应该是:“也许是今天,大概是今天。” 师:竺爷爷在问“杏花哪天开放”时,为什么一定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哪天开放的”?第二朵、第三朵为什么不行? 生:只有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才是最精确的时间。 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竺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呀? 生:竺爷爷搞科学研究态度很认真,一丝不苟。 (师相机板书: 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赞颂的是竺可桢极其严谨的科学精神,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他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他也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执教者抓住课文里两次出现的“精确”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深入理解、领会,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定然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在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第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有两次关于下大雨的描写。学习课文时,准确理解“大雨如注”、“滂沱大雨”的词义,对体会课文主题很有作用。在下面这个教学片断里,执教者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进而启发学生去联想、比较,不仅加深 了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使他们感受到了积累词语的重要。 师:“大雨如注”的“注”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 生:“注”是灌进去的意思。 师:“大雨如注”呢? 生:“大雨如注”就是形容雨下得很大。 生:雨大得仿佛是从天上灌下来的。 师:对了。课文中还有哪个词与它意思相近? 生:“滂沱大雨”也是形容雨下得大的。 师:除了课文中的这两个词,你们还知道哪些形容雨大的词吗? 生:倾盆大雨。 生:急风暴雨。 生:“急风暴雨”不光形容雨大,而且形容风大而急。 师:你理解得很好,这样的大雨多见于什么季节? 生:夏季。 师:课文里为什么要用“大雨如注”和“滂沱大雨”这两个词呢? 生:“大雨如注”时,萨沙显得弱小了。 生:“滂沱大雨”把蔷薇花的几朵花瓣都冲掉了,蔷薇花显得弱小而可怜。 生:我觉得这样更能说明萨沙要保护比自己还弱小的花,是对的,是勇敢的。 师:你们弄懂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弄懂了课文的意思,很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学会积累词语。 【教例3】 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第3课《燕子》,是从郑振铎的《海燕》节选的,文字有所改动。这篇很美的散文只有4个自然段,先写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再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烂漫无比的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然后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的飞行,最后写燕子在电线上休息。本片断的执教者十分注意发挥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朗读、体味、想象,真正感受到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进而充分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的情景。读了之后,我知道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生: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 (其中“斜”、“掠过”、“唧”3个词的读音较重。) (师板书: 斜、掠过、唧。)[用板书肯定学生找准了重点词语,然后借此引领。] 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还写出了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生:轻轻地擦过。 师:对!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先以“对”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句子去体会。] 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师:(点头)不错![“不错”,再加一个教师的“点头”,在学生看来可就是不小的奖励。] 生: “唧”是燕子的叫声。只短短的一声,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微笑)你的理解正确![奖励升级,学生的情绪也进一步高涨。] 生:从燕子用剪尾或翼尖沾水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很轻快,不然会一头扎进水里去的。 师:(高兴地)这就叫读书!这就叫读出味来了![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学生认真读书的积极性自然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让人有想象的余地。[结合评价具体指导,学生最愿接受,也最易收到效果。]谁再把这一句读一下? (一生读,教师范读,齐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纹。 (师随手板画波纹图。)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有的学生习惯地摸出字典来查。) 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过。[既是赞许,又是要求,如此坚持不懈,自然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帮助。] 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就像有色彩的日晕、月晕。在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生齐声读,读得十分投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的语文学习领上了又一个新的高度——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从以上几例不难看出:“引领学生体味课文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与基本功训练,启发学生适度拓展文本的学习之源,点拨学生进行恰当的思考与探索”,是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也能够达到的功效。 |